杭州,作為歷史文化名城,那些街巷的名字,鉤串起城市的歷史記憶。一個地名,一段故事,承載了一座城市的文化。
對于現(xiàn)今杭州人來說,“三墩”應是最熟悉的地名之一。為什么這里叫“三墩”呢?三墩又名杉墩、珊墩、古稱蘭里,自古以來有魚米之鄉(xiāng)、瓜果之地之稱,因境內(nèi)有文星墩、燈彩墩、水月墩三個較大的水上土墩而得名。三墩是個水鄉(xiāng)古鎮(zhèn),三墩之水源于天目山脈,傳說唐貞觀年間(公元627年)尉遲恭率部駐三墩疏浚苕溪支流,興修水利,以杉木為浮橋相互聯(lián)接,始稱杉墩。
現(xiàn)在的古蕩只是一個區(qū)域的名稱,這里已不見古時地蕩,也難見昔日的村落,它僅僅是西湖區(qū)所轄的一個街道。但是,以前這里方圓12平方千米,湖蕩星羅棋布,蕩邊果樹繁茂,是個古老而富饒的地方。從老和山上向北俯視,可以看見山下湖蕩密布,整片區(qū)域東窄西廣,形似橫臥的“古”字,所以這里被叫作“古蕩”。即使后來水蕩有所減少,如登高遠眺,仍可見水蕩的分布,未脫“古”字痕跡。古蕩東北處,有個地名稱為“白蕩?!薄_@白蕩海在明朝時還是一片白茫茫的水蕩,有“白蕩煙村”之稱,為“夾城八景”之一。
“西溪”便是杭州城西的一團溪(注意,不是一條)。從西溪再往西走,就到了千年古鎮(zhèn)——留下鎮(zhèn)(今留下街道)。為什么這里叫“留下”?據(jù)《錢塘縣志》載:“宋建炎三年(1129)七月,高宗南渡,幸西溪,初欲建都于此,后得鳳凰山,乃云西溪且留下?!绷粝掠纱说妹?。留下鎮(zhèn)沿西溪河而建,河水穿鎮(zhèn)而過,河上有保留至今的忠義橋、盈春橋、慶春橋、靈慈橋等古橋,河的兩岸是傍河而建的民居,雖已經(jīng)歷千年,風貌猶存。
在湖墅南路上有個地名叫“半道紅”,連居住在這里的老杭州人也不一定知道它的由來。相傳舊時夾路栽桃花,春暖花開時,燦爛似錦,花落如紅雨,故名。三月艷陽融融之日,夾路桃花盛開,遠遠望去,好像濃濃淡淡的紅云。這里就形成了舊時“湖墅八景”之一的“半道春紅”。
在建國北路南口附近,有條不起眼的小巷叫“潮鳴寺巷”。為什么這里叫“潮鳴”?宋時,巷內(nèi)有后梁貞明元年(915)錢氏所建歸德院。建炎三年(1129)2月,宋高宗趙構(gòu)被金兵追逐時,曾在此落腳。晚上,門外響聲大震,趙構(gòu)以為金兵追至,正準備逃跑,探子來報,說這是錢江潮聲。趙構(gòu)遂提筆書“潮鳴寺”三字賜額,歸德院自此更名改姓潮鳴寺,其地也得名潮鳴。如今潮鳴寺已不復存在,只留下潮鳴寺巷這個地名。
古杭州城有十座城門,城門的相連線上便是城墻。民國時期,城墻和城門均被拆毀,但相關(guān)的地名卻保存了下來。如武林路、武林巷因武林門得名,清波街因清波門得名,艮山路、艮山東路因艮山門得名,慶春路、慶春東路因慶春門得名,清泰街因清泰門得名,望江路因望江門得名。從這些地名在杭州城的位置可以看出,民國之前的杭州城特別袖珍,武林門已經(jīng)是杭城最北面的城門了。武林門和“武術(shù)”“江湖”沒有任何關(guān)系。不過,以前不稱“武林”,而叫“虎林”。因為有老虎盤踞在附近的山林里,這片山林就被叫做“虎林”。唐朝因為李淵的父親叫李虎,為了避諱,就把虎林叫做武林。后來,武林山消失了,但“武林”這個名稱卻留了下來,出現(xiàn)了武林門、武林路等地名,并成為杭州的一個別稱。
如今的保俶路,向北一直延伸到了文一路,它已不再是原來那條風景區(qū)周邊的幽靜小道,而成為一條貫通南北的交通大動脈了。民國初,杭州就有了“保俶路”這個路名。因為保俶塔就在這條路南端的寶石山上,標志性很強,所以人們很自然地以它來稱呼邊上的這條路。相傳五代十國后期,宋朝興起滅后蜀、南漢、南唐。吳越國尊奉中原政府,幫忙滅南唐后,宋太祖招吳越國主錢弘俶入朝。于是錢弘俶攜帶妻、子及家人入朝,吳越國上下驚惶。錢弘俶統(tǒng)治時期,吳越國政局穩(wěn)定,經(jīng)濟發(fā)展,人民安居,對外尊奉中原政府,無大戰(zhàn)禍。于是大家在西湖邊建筑“保俶塔”,意在祈求上天保佑錢弘俶。
松木場泛指西溪路東端和保俶路交叉處附近的地域,是杭州城內(nèi)一個知名度頗高的地名。舊時,杭城居民用的多是柴灶,木柴從西部山區(qū)沿著松木場河運進城,這里就是柴火的集散地,故名松木場。宋時稱為柴場,別名羊角埂。舊時松木場河連西溪、余杭塘河、京杭運河等河道,西湖石函閘水亦流入松木場河。蘇州、湖州、嘉興等地及遠郊香客往天竺、靈隱進香,皆從水路坐船至松木場。商賈紛至沓來,茶肆店鋪生意興隆,有松木場市之稱。
(作者為民進杭九中支部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