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民進藝苑  >  書畫

馮驥才:畫畫,是我心靈的方式

發(fā)布時間:2011-05-30  來源:

放大

縮小


《阿爾卑斯山的小屋》

  “春天,在我易感的心中呼喚出無窮的畫意”。

  三年前,馮驥才在他的戊子畫展中這樣寫道。那一次,他展出了六十幅格調清新、筆墨酣暢的國畫新作,令人不禁感嘆他如何在繁重如山的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還有如此的“閑心”和雅興。

  今年新春,他又將二十余載近百幅繪畫作品精選后,出版了一本裝幀精美印刷考究的《馮驥才畫集》,并在北京舉辦了隆重的首發(fā)式。于是我們終于明白了:畫畫,不是他的“業(yè)余愛好”,而是他生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如果說,寫作是他的責任方式的話,那么,繪畫更多地是他的心靈方式。所以,只有將他的畫和他的小說、他的文化保護聯(lián)系在一起,才是一個完整的馮驥才。而出版這本大型畫冊的目的,除了對他的繪畫生涯進行一次認真梳理和總結外,也是希望他的畫能獨立地面對受眾,使他們能從純粹藝術的角度來看待他的作品。

   近日,圍繞著這一“純粹藝術”的話題,馮驥才與本報記者進行了一次深入交談,所闡述的觀點不僅獨辟蹊徑,且新鮮有趣。

一進畫室,就進入我的心靈世界   

  記者:拜讀了您最新出版的《馮驥才畫集》,我不得不在羨慕之余,再次心生疑問——您目前至少在四個領域里奔波往復,最占時間的恐怕就是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了。例如您花了九年時間,最近剛把二十二卷的《中國民間年畫集成》出齊,馬上又要開始下一個系列文化工程的運作;您主持著全國非遺專家委員會的工作,日前又連任了中國民間藝術家協(xié)會主席的職務。第二,我經常從報紙上看到您發(fā)表的文章,雖然小說寫得少了,散文、隨筆卻不少見,而且每年都有新書出版。第三,您在天津大學馮驥才藝術研究院帶了五位博士研究生、一位碩士研究生,有文學專業(yè)的,也有遺產學專業(yè)的。然后呢,您還畫了這么多畫,出版了這么精美的大畫冊。所以我首先想問您一個問題:繪畫在您的整個生活中占有一個什么樣的位置?

  馮驥才:你不是去過我家嗎,我樓上有幾個書房,都不大,一間是寫作的,一間是做民間文化研究的,還有兩間是畫室。寫作的房間堆滿書和資料,擺放著許多中外文學家的雕像;研究民間文化的房間到處都是鄉(xiāng)土氣息濃郁的民間藝術品;畫室里自然是充盈著紙香和墨香了。而做什么,有時要聽命于心靈的驅動:一上樓,忽然有畫畫的沖動,就進畫室;有寫作的靈感,就進書房。有時是寫文章和畫畫交叉進行。   我一旦進入畫室,就進入一種心靈生活。當我把畫案上的筆洗換了清水,用鎮(zhèn)紙將一張像被月光照得皎白的宣紙鋪在桌上時,感到宣紙上仿佛布滿我的神經,每一筆觸到紙上,都如同觸到我心靈的深處。這時真的很享受。所以我覺得繪畫是我生活中的一個重要部分。哪一部分?是我心靈生活的一部分。我說過一句話:寫作更多地是我的責任方式,而繪畫更多地是我的心靈方式。當我心中有一種感受,或被什么東西觸發(fā)了自己的心靈時,才會畫畫。比如有一年秋天,我看到街道上有一大片落葉,通紅的落葉在逆光中連血脈(葉脈)都呈現(xiàn)出來,特別漂亮。這時頭腦中忽然憶起一件往事:一次我在加拿大街頭散步,一個女孩迎面走來。她走路的姿式很奇怪,像跳舞似的,左跨一步,右跨一步,有時兩腿還別一下。走近了才知道,她是不忍踩踏路上的紅葉而躲著它走的!我被這種對生命和美的憐愛所打動,于是畫了一幅落葉圖,畫題是《每過此徑不忍踩》。這就是我畫畫產生的一個原點和最初的沖動——觸動的不是感官,而是心靈。

  記者:記得您說過,繪畫是藝術家心靈的閃電,而您的一些畫作,就是直接表現(xiàn)心靈、思緒甚至思維的,如《思緒如煙》、《枝亂我不亂,從容看萬條》等,將思維變成了可視的形象。你為何喜歡表現(xiàn)這些思維層面的東西?

  馮驥才:有一次我畫了一片樹枝,粗細深淺不一,相互穿插有序有人問我:你這幅畫畫的是什么?我說:“畫的是思維”,他有些迷惑不解,我告訴他:有一次我自己坐在椅子上,喝著茶,半閉眼睛思考一些理性的問題。這些純理性的東西像哲思一樣,沿著一個思維線索和邏輯推理走下去;走到一定時候,又冒出一個新的靈感,仿佛出現(xiàn)了枝杈,新的線索又出現(xiàn)了。想著想著,橫向里又切入一條線索,把原來的思維打斷了。這時,遠遠又見另外一個思維漸漸走近……我發(fā)現(xiàn),理性的大腦也會出現(xiàn)如此美麗的形象和狀態(tài)。我喜歡這樣的作畫緣起與過程。


《解凍》

  我作畫時還有一個“毛病”:必須有音樂相伴。比如我忽有激情,想畫一深谷疾瀑,把紙按在墻上便開始放音樂。我選擇李斯特的狂想曲,惟有他能喚發(fā)我此刻的創(chuàng)作激情。如果當時未畫完,晚上繼續(xù)再畫時,如何把情緒連貫起來?一放李斯特的音樂,馬上找到了當時的感覺。繪畫是一種美好的心理享受,所以我認為繪畫不是一種職業(yè),甚至不是一種專業(yè)。

繪畫,就是不斷嘗試新的可能性   

  記者:您認為繪畫不是一種職業(yè)或專業(yè),這個觀點我覺得很新鮮。這是否因為您身兼多職,客觀上也不可能把繪畫當成一種職業(yè)?

   馮驥才:實際上,我做任何事情都會全身心地投入。繪畫不是我寫作的“業(yè)余”,寫作也不是我文化保護的“業(yè)余”。不久前我在北京《馮驥才畫集》發(fā)布會上說過,我對文字有巨大興趣,沒有任何東西比文字更能精準地表達我們的思想和感受。我對文字的要求是苛刻的。所以我的文字稿一般是改七遍,而且最后兩遍是修改文字(不是修飾,而是選擇文字),以便更準確地表達我的想法。一個作家要不斷用文字深化自己的思想和感受,表達得越精準越好。

   一個畫家作畫時,是不斷嘗試各種新的可能性。因為繪畫的必然性已被前人嘗試過;凡是被人嘗試過的成功的,都是一種必然。如古代畫家關左、范寬,都把高山深谷松林大壑表達出來了,變成了一種必然。另外的畫家就要有另外的審美角度,如倪云林就表現(xiàn)了一種宋代畫家沒有表現(xiàn)過的東西,一種蒼涼、荒寒卻又優(yōu)美的心境……繪畫就是要不斷表現(xiàn)這種可能性。這種努力有兩個方面,一是橫向的可能,大都是視覺上的;二是縱向的深度、心靈的深度。我更喜歡后者,即前人未表現(xiàn)過的東西,如人內心的一些感受。為什么?因為我是一個文人,文人的內心世界要非常豐富,他的人生經歷、人生感受,包括那些亦苦亦甜、亦美亦丑的感覺、百感交集的感覺,都能在他筆下栩栩如生地描寫出來。特別是小說家,對人的感受一定會更豐富。一個短篇寫幾個人物,中篇寫十幾個人物,長篇寫幾十個人物,每個人物的身分、地位、性格、命運、心境都千差萬別,作家都需“鉆”到他心里。所以作家對人物內心的體驗比一般人要深刻得多、豐富得多、廣闊得多。作家內心的豐富性,是我繪畫中最重要的原點(資源)。

繪畫的文學化才是中國畫的本質

   記者:在您的《文人畫宣言》中,曾以王維的“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和鄭板橋的“一枝一葉總關情”為例,概括出處畫的兩個重要屬性:文學性和直抒胸臆。幾年過去了,您對文人畫有哪些新的認識和感悟?

   馮驥才:什么是文人畫?我覺得文人畫首先應是一種張揚個性和直抒胸臆的繪畫。我們研究一下中國繪畫史,我認為可分三個時期:一是畫工時期。敦煌壁畫那個時期主要是為宗教作畫,一直到唐代的吳道子、王維、周昉,是畫工中的大師和高手,有很高的繪畫風格和技巧,但他們不是為自己畫畫。第二個時期是畫院時期。從董源、范寬到馬遠、夏圭,在畫院任職,為皇帝和貴族作畫。他們把中國畫技術推到一個極致,但仍不是為自己作畫、畫自己的心靈。從宋代開始,出現(xiàn)了一批為自己畫畫的文人,他們是蘇軾、米芾、文仝。他們的畫沒有多高的技巧,當時稱之為“隸家畫”,帶有貶義。到元代,倪云林提出一個概念:畫畫是“抒發(fā)胸中之逸氣耳”,這時才出現(xiàn)了真正的畫家,畫家一出現(xiàn)就是文人畫。文人畫出現(xiàn)之后,繪畫的一個新概念也應運而生,即“意境”?!耙饩场笔鞘裁??這兩字是要拆開來解的,“境”即空間的境像,“意”即畫家的主觀意念、意味、詩意,“意境”即把繪畫文學化。所以,繪畫的文學化才是中國畫的本質。


《水村》

   記者:聽您這么一講,真有一語中的、茅塞頓開的感覺??墒窃鯓硬拍苁估L畫作品有內涵、有意境呢?畢竟,繪畫文學化的高度是一般畫家難以企及的。

   大馮:我認為當代中國畫的最大問題是技術主義,即把技術的、視覺的因素放在第一位,忽視了對意境和內涵的追求。所以現(xiàn)在的中國畫看起來彼此雷同,許多畫家只是技術好,層次和境界卻有局限。前些日子,一位美院老師對我講,他們最愛看視覺性的繪本,我說,你們最大的問題是不能穿越繪本,就是杜牧說的“功夫在詩外”,“開口必言詩,定知非詩人”。搞藝術的人最重要的還是對世界、對人生、對人的看法。你的人生閱歷越豐富,人生感悟越深刻,繪畫的底蘊自然越深厚。在這一點上,我很欣賞何家英。因為工筆畫要求很高的技術性,尤其工筆人物,第一受具像的限制,第二受技術的限制,如能將工筆人物畫得有意境、有內心的呈現(xiàn)就太難了。但何家英做到了。這是他對人物畫的貢獻的根本所在。

 一天到晚畫畫,絕畫不出好畫
  

  記者:又回到最初的話題:您身兼多種社會角色,工作非常繁忙,您如今擠出時間,讓自己的心靈在繪畫的世界里自由翱翔呢?

   馮驥才:畫畫與我的其他事情,可能在時間上是有沖突的,但在總體上沒有影響,甚至還有幫助。我還有一個理解:如果一個畫家一天到晚畫畫的話,他絕對畫不出好畫來。道理是:如果他只埋頭作畫,會遇到兩個問題:第一,一個畫家最難突破的是自己創(chuàng)造的一整套創(chuàng)作習慣和審美形式,你的形式越成功就越難突破,藝術最難的就是突破自己;第二,畫來畫去就沒感覺了,審美疲勞了。就像你用手撫摸一件東西,覺得那東西光滑、細膩,手感很舒服,如果把手一直放在那兒,那種美好的感覺就消失了;只有把手離開,待會兒再摸才有感覺。所以,一個畫家不要死盯著自己的畫,而應去觀察世界,感受生活,學會思考。畫家不要總去看畫,而要看一些看似無關的非視覺的東西,比如各種書籍。牛之所以長牛肉,不是因為吃牛肉而是吃草。

(責任編輯:夏傳磊)

作者:馮驥才     責任編輯:xiachuanl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