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朝明:拒絕平庸,讓生命扎根
正像世間萬物都有一定差別那樣,人的德性能力也可以區(qū)分為不同的品類,人的認知境界也有高下的參差。我們要做什么樣的人?如何度過自己的一生?這看起來很平常的問題,其實聯(lián)結(jié)著對生命意義的思考。如果到儒家典籍中向孔子尋求答案,他一定希望我們不要做平庸之人,努力活出人生的意義來。
孔子認為,人可以分為五類:庸人、士人﹑君子﹑賢人、圣人。所謂庸人,孔子的描述是:“心不存慎終之規(guī),口不吐訓格之言,不擇賢以托其身,不力行以自定。見小暗大,而不知所務;從物如流,不知其所執(zhí)?!睙o所遵循,口無遮攔,沒有目標,做事浮躁。缺乏自我認知,不能踏踏實實。這就是平庸者的畫像。
要擺脫平庸,至少要像士人那樣“心有所定,計有所守”,雖然未必多么博學多識,未必“盡道術之本”“備百善之美”,但一定有自知自明,所以“有率”“有處”,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說什么,清楚自己走向哪里。用孔子的話,就是“知不務多,必審其所知;言不務多,必審其所謂;行不務多,必審其所由”。
人生在世,就要有更高追求。孔子本人從不以“圣人”自居,但在人們的心目中,孔子已經(jīng)達到了圣賢境界,孔子弟子更認為孔子是當然的“圣人”??鬃幼灾t,常以“君子”自許,他心目中的君子一定“思慮通明”,而且“言必忠信心不怨,仁義在身而色無伐”,“篤行信道,自強不息”。
由于個人的稟賦或主觀努力不同,人的境界確有高下之別??鬃釉f:“唯上知與下愚不移?!敝?,同“智”。有學者說得清楚:“上知謂‘生而知之’,下愚謂‘困而不學’?!边@個解釋來自孔子本人,孔子說:“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庇腥俗杂X明理正心,修己安人,有格局,有氣象,像賢人那樣“行中規(guī)繩”,像圣人那樣“德合天地”;更多的人或見賢思齊,擇善而從,自覺改過;或遇到困惑自求答案,提升自己。也有人甘于沉淪,不思進取,這也就是“困而不學”,甚至不及“庸人”了。
孔子對人的分析,實際是在給人們的進步以啟迪??鬃右回炛鲝堃虿氖┙?,他說:“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痹谒磥恚烙懈呦?,智有深淺。善導人者,應該因其才而篤之。中人以下,驟然用高深的道理去引導,不惟無益,反將有害。只有循序漸進,才可日達高明。正如朱熹所指出的:“言教人者,當隨其高下而告語之,則其言易入而無躐等之弊也?!?/p>
人貴自知,所謂“智者自知,仁者自愛”??鬃诱f“吾未見能見其過而內(nèi)自訟者也”, 發(fā)現(xiàn)過錯,自責其過,已在“生而知之”的境界了??鬃尤寮易⒅匦奚?,視自省為進德修業(yè)的功夫,強調(diào)“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君子敦于反己”。人要隨時自察過失而嚴格責己。曾子就常檢討自己,日省其身,不虧是人們學習的榜樣。
如何自省修身,孔子說自己“好古,敏以求之”。他喜好古代文化,并勤勉以追求學習。平庸的人不愛讀書,也不失為一種人生態(tài)度。然而,在這被動而功利的背后,是他對精彩世界的無感與麻木,是對豐富生命內(nèi)涵的自我隔離??鬃雍我浴皩W而不厭,誨人不倦”,孔子何以教人“志于道”“游于藝”,“信而好古”“敏而好學”,就是希望人們感知時空的漫長與遼闊,找尋到飄散著的高貴生命的信號。如果聽從了孔子的叮嚀,自己雖然人生經(jīng)歷有限,卻可以感知歷史的厚重和終極道義的高貴。
擺脫平庸,就要果決,盡早學習。時間像流水,“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年輕是財富,孔子說:“年四十而見惡焉,其終也已”,“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曾子說:“三十、四十之間而無藝,即無藝矣;五十而不以善聞,則無聞矣?!笨鬃?、曾子鼓勵年輕人秉持忠信,與善結(jié)緣,不惑不懼,矢志不移。人是否自甘平庸,無非一念之間。限制內(nèi)心的欲望,善德就會能來集;如果放縱欲望,邪念也會乘虛而入。明儒有言:“一念收斂,則萬善來同,一念放恣,則百邪乘釁?!?/p>
人之好惡,受外物感召,畢竟“物之感人無窮”,人若“好惡無節(jié)于內(nèi)”,不能反躬自省,就可能被外物所化,于是就“滅天理”而放縱人欲。修道在己,要從一言一行做起,居必擇處,游必擇方。佛家也說:“天雨雖大,不潤無根之草;佛法雖寬,不度無緣之人!”收斂人心,生命才會牢牢扎根。
?。ū疚氖强鬃友芯吭涸洪L楊朝明研究員主持的專欄《孔子的叮嚀》系列文章之一,發(fā)表于《山東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