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為首頁  加入收藏 手機版

參政議政平臺 郵箱登陸

當前位置: 首頁>新聞瀏覽>開明視點

對兒童友好決定童年高度

發(fā)布時間:2021-02-02     來源:光明日報

放大

縮小

  開欄的話 

  一個生命所受到的影響無處不在。好的教育過程需要所有參與者釋放正能量,包括家庭、學校、社會?!敖逃S想”欄目立足立德樹人,圍繞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各行各業(yè)有成就的人士和優(yōu)秀的教育一線工作者對教育的感悟與哲思,來呈現(xiàn)“受教育”和“教育人”中的正能量,傳播教育的真諦,喚起從每位老師做起,從每個家庭做起,從全社會做起,從每個人的一言一行做起,讓教育更美好,讓中國更美好。 

  去年年底參加青少年網絡素養(yǎng)教育的論壇,見到了主持人李小萌。她告訴我,正在寫一本《你好,小孩》的新書,想請我寫一個序言。

  沒有想到,不到一個月,就收到了小萌這本書的審讀版。以前看過她作為出品人和主持人的《你好爸爸》《你好媽媽》系列節(jié)目,以為這本書也是類似的套路或者是小萌作為一個母親對育兒的一些經驗的分享。認真讀完之后才發(fā)現(xiàn),這本書是有著一個相對完整的理論體系的家庭教育著作,是一位新聞和媒體工作者用她的深度調查和比較觀察的優(yōu)勢對家庭教育問題的相對系統(tǒng)的思考。

  “兒童友好”和“善意養(yǎng)育”,是這本書的主題。我們知道,在人類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是對兒童不友好的。兒童在我們的生活中一直是缺席的,缺位的。一直到20世紀80年代末,聯(lián)合國大會才通過了世界上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兒童權利公約(Convention on the Rights of the Child)》。1996年,聯(lián)合國兒童基金會和聯(lián)合國人居署才出臺了《國際兒童友好城市方案(CFCI)》,倡導在進行城市建設的過程中,保護兒童權利,滿足兒童需求,確保兒童參與。童年的長度決定國家的高度,對兒童的友好則決定了童年的高度。小萌用一整本書的內容在倡導這是一個非常有社會意義的重要理念,充滿了理想主義色彩。

  事實上,我們都知道,倡導兒童友好和善意養(yǎng)育,意味著我們遇到的現(xiàn)實對兒童是不夠友好和善意的,那么憑借目前的教育理念、資源配置和技術支撐,我們想要做到這一點,真的是道阻且長。但可貴的是,我看到像小萌這樣的一些理想主義者和公眾人物,用自己的行為來推動這個重要的理念,這也是真正符合教育事業(yè)從業(yè)的基本準繩。

  小萌做新聞調查和深度觀察多年,她具備那種深入社會的田野調查專業(yè)能力,所以,這本書中大多數(shù)的案例和分析都是比較具有代表性和社會普遍適用意義的。她對工業(yè)時代向數(shù)字時代轉型過程中數(shù)十年的重大教育事件做了一些有意思的分析,包括對很多親歷者的采訪和調查。在這本書中,她在分享自己的觀察觀點的同時,也給出了一些有針對性的建設性意見。

  書中提出了許多兒童友好與善意養(yǎng)育的方法,并且用“小萌說”的方式提綱挈領地概括,其實質是希望父母們從“家長式管教”向“合作式養(yǎng)育”轉變,從最基本的層面把對兒童的尊重放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上。這也是兒童友好的核心認知,或者說我們全社會都應當把對兒童的真正尊重作為一個基本共識,才能在這個基礎上去產生合理的教育方法,才能讓兒童的精神的獨立和天賦的自由成為可能,也才能讓每個生命活出自己的光輝。

  這本書的最大亮點,是提出了一個從兒童自我關系,到父母的親密關系,再到社會關系的同心圓結構,構建了一個家庭、學校、社區(qū)、政府的兒童友好網絡。事實上,這個從內到外的關系,跟我對未來教育的趨勢判斷是異曲同工的。我認為過去的教育最大的難點就是教育供給的能力,讓我們的教育不得不以學校、家庭為中心,或者以知識為中心,而未來教育的核心是“以人為中心”。這種觀念的變遷事實上反映了對人的根本關懷,這種真正的人本主義,不是一個簡單的同理心的問題,而是用一種機制去實現(xiàn)對每個人的尊重。

  除此之外,小萌的這本書把很多學術理念巧妙地結合到我們的教育現(xiàn)實,實際上是替我們大部分的讀者做了很多扎實的理論功課,涉及心理學、教育科學、神經科學、社會學、倫理學和哲學等不同學科的知識,通過具體的案例,把艱深的學術觀點變成通俗易懂的內容。許多家庭教育的觀點由此變得更加親切可感,如“孩子是天然的學習者”“家庭不是道德殿堂”“爸爸愛媽媽,是對孩子最好的愛”“養(yǎng)育孩子是一場曠日持久的多邊合作”“陪伴是心靈的共振和同頻”等。同時,書中也有大量小萌與自己女兒的成長故事,真實感人。

  希望更多的讀者,能用自己的行動加入到社會化的兒童友好教育事業(yè)中來。

   (作者:朱永新,系中國陶行知研究會會長、蘇州大學新教育研究院教授) 

作者:朱永新     責任編輯:劉曉斯
Copyright 1996 - 2020 lengthl.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中國民主促進會
免責聲明 | 聯(lián)系我們 | 網站地圖 | 主編信箱
京ICP備0502631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502017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