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曉娟委員:廣西民大留學生點贊中國脫貧攻堅成果 希望能把中國經驗帶回家
全國政協委員黃曉娟是廣西民族大學副校長。黨的十八大以來,廣西民族大學大力實施對口扶貧工作,對貧困學生及留守兒童開展關心關愛活動。她在接受記者專訪時表示,學校的扶貧工作取得顯著成效,不僅贏得了社會各界的一致好評,也得到了在校留學生的點贊,一些留學生也積極參與相關的公益活動,希望能多學習交流,將來把經驗帶回家鄉(xiāng)。
2016年冬天,黃曉娟按照學校統(tǒng)一安排,第一次來到對口扶貧的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東蘭縣,她負責對口幫扶兩戶處在貧困線以下的村民。村民們都住在大石山上,因為山高路遠,上山的道路還沒能修到家門口,必須繞山路很長時間才能到村民家。村民家中也因為缺乏生活用水生活十分不便。黃曉娟和當地村委會溝通,按照村民意愿幫助兩戶貧困戶搬到山下的安居房。山下交通便利,家里也通了自來水,村民們的生活條件得到了極大的改善。
黃曉娟介紹,除了“結對子”的方式,廣西民族大學等高校還選拔優(yōu)秀教職員工派駐對口扶貧村擔任第一書記和駐村工作隊員。他們扎根基層,對所在貧困村“望聞問切”,尋找脫貧突破口。因地制宜對貧困戶進行種桑養(yǎng)蠶、果樹種植、烏雞養(yǎng)殖等技術培訓,教會村民通過直播帶貨等手段打開銷路。
在各方的齊心協力下,去年5月,東蘭縣正式退出貧困縣序列。如何促進當地的脫貧攻堅與鄉(xiāng)村振興有效銜接成為新的挑戰(zhàn)。黃曉娟說,學校將指導駐村工作隊員制定鄉(xiāng)村振興工作計劃,挖掘貧困戶自身潛能,結合教育扶貧與消費扶貧,助力當地群眾穩(wěn)定增收,鞏固脫貧成果。
作為教育界別的全國政協委員、一名扎根西部的高等教育工作者,黃曉娟在今年的履職工作中,把目光聚焦邊境地區(qū)教育短板問題。她在調研和走訪過程當中,發(fā)現邊境地區(qū)教育存在一些突出的問題,比如教育信息現代化不足、教師隊伍結構性比例短缺等。
扶貧要先扶智,讓貧困地區(qū)的孩子們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貧開發(fā)的重要任務,也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重要途徑。
在今年政協會議期間,她與其他全國政協委員向大會提交了聯名提案《關于將邊境地區(qū)教育高質量發(fā)展上升為國家戰(zhàn)略的建議》,建議將邊境地區(qū)教育高質量發(fā)展上升為國家戰(zhàn)略,統(tǒng)籌力量補齊教學設備設施不足的短板,實施邊境學校信息化建設工程,實施援邊支教計劃。
黃曉娟所在的廣西民族大學自上世紀80年代開始招收來華留學生,其中超過90%的來華留學生來自東南亞國家。在平時的工作中黃曉娟經常和他們進行交流。這些來自東南亞國家的外教和留學生通過電視、網絡上的報道以及中國文化、中國概況等課程了解到中國的脫貧攻堅工作,聽說了不少有關扶貧的感人故事。他們紛紛點贊中國的脫貧攻堅成果,認為中國的脫貧攻堅有利于加強農村建設、緩解城市人口密集問題、促進國家發(fā)展。
留學生們也感受到了中國政府為國家發(fā)展做出的不懈努力和中國人民團結互助的精神。一些留學生在廣西學習多年,很有感情,他們積極行動起來,參加學校組織的田野調查等活動,到廣西一些地區(qū)實地探訪,并通過小區(qū)和學校向相對貧困的地區(qū)捐出衣物、書籍等物品。
黃曉娟表示,這些年來,很多留學生都切身感受到了廣西眾多鄉(xiāng)村在交通、經濟發(fā)展方面明顯改觀。一些和廣西氣候、自然條件接近的東盟國家留學生認為,中國脫貧攻堅對于自己的國家發(fā)展具有很大的參考意義,值得學習借鑒。留學生們和她說,要把中國脫貧攻堅的經驗和故事介紹給自己的家人朋友,也希望學校以后多組織校外參觀活動,到廣西邊遠地區(qū)和山村看看,和當地老百姓、學校孩子交流學習,將來回國能為本國發(fā)展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