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為首頁  加入收藏 手機版

參政議政平臺 郵箱登陸

當前位置: 首頁>新聞瀏覽>開明視點

孫惠玲:校內校外形成合力協同提升科學素養(yǎng)

發(fā)布時間:2022-04-01     來源:人民政協報

放大

縮小

  科學素質對于青少年兒童樹立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但是,我國中小學科學素養(yǎng)教育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現實問題。

  一是中小學科學學科教師隊伍數量不足,專業(yè)性比較差,特別是小學科學專職教師少、兼職教師占比太大,有些地區(qū)特別是農村地區(qū)專職教師占比只在3%左右。兼職教師科學課專業(yè)性不強,缺乏對科學課程、科學探究的精深理解與認識,教學只能照本宣科,不能有效采用探究式學習方式,引導學生親歷科學實踐活動,導致學生動手實驗機會少,學生提不起興趣,不能將科學探究與科學概念的建構、科學思維的培養(yǎng)、科學態(tài)度的形成建立關聯;二是科學素養(yǎng)教育評價普遍以成果導向為主,存在一定功利化傾向,重視學生科技成果特別是獲獎情況,但對學生科學學習過程、科學素養(yǎng)培育過程卻不夠關注,沒有真正發(fā)揮出科學課程的育人功能;三是校外科學教育資源的開發(fā)、整合、利用不夠,科技館、青少年科技活動中心、科研院所等科學教育場館資源沒有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館校積極合作形成合力亟待加強。為此建議:

  要充分發(fā)揮課程育人功能,全面落實科學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目標。要充分認識并高度重視科學教育的重要性,以課程為統(tǒng)領,切實加強中小學科學教育,在科學觀念、科學思維、探究實踐、態(tài)度責任四個方面不斷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科學課是國家課程,體現國家意志。學校是主陣地,課堂是提升中小學生科學素養(yǎng)的主渠道,課堂教學要提質增效,教研指導是關鍵。多年來,天津市堅持市、區(qū)、校三級教研聯動的工作模式,聚焦如何有效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如何激發(fā)學生科學學習與探究的興趣、如何合理設計學生科學探究活動、如何有效利用身邊科學學習資源等關鍵問題,指導科學教師基于科學課程標準精準實施教學,不斷提升教學質量。

  要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全面提升科學教師的專業(yè)水平。要加大對科學教師的專業(yè)化培養(yǎng),使其能夠勝任并高質量落實科學課程目標。首先,要建設一支較為穩(wěn)定的,具備從事科學教學水平和能力的專職教師隊伍,以滿足科學課綜合性、活動性、實踐性的特點和要求。針對兼職教師比例過大問題,至少應保證兼職教師相對固定,減少流動性。其次,針對科學教師的現狀和需求,開展精準培訓與教研,專業(yè)引領與因需服務相結合,為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助力。再次,加強中小學教師科學素養(yǎng)培養(yǎng)培訓,實施面向全體教師的科學素養(yǎng)提升計劃,將科學素養(yǎng)培訓作為中小學教師繼續(xù)教育必修內容。

  要發(fā)揮評價導向功能,助推科學教育健康、可持續(xù)發(fā)展。首先,要重視課堂教學的評價。課堂是學生學習科學,形成科學素養(yǎng)主陣地。課堂教學必須作為評價科學教育的重要指標。評價既要關注學習成果、獲獎情況,更要重視學習過程,強化過程性評價,讓學生在探究實踐中達成學習目標,激發(fā)愛科學、學科學的興趣和自覺。其次,要重視學生課外科技活動的評價。課外科技活動是科學課的延伸,活動的內容,參與的人數,對科學的熱愛與探索,均應成為衡量科學教育水平的標尺。

  要建立協作機制,加強館校合作,合理利用校外科學教育資源,營造良好育人環(huán)境。首先中小學與社會教育資源要有效銜接,成立科普場館,與科研院所等機構組成科技教育聯盟,作為科技教育“第二課堂”,形成科普教育共建共享工作機制,精準服務學校和學生的教育需求。其次要建立科技活動體驗、學習效果評估、服務滿意度評價等跟蹤反饋機制,條件成熟的可以納入學校課程方案,共同構建常態(tài)化的校內外科技教育教學工作制度。還有,科技場館要堅持“展教并重,重在教育”的方針,積極策劃適應中小學生的專題科技展覽和科技教育活動,開展“科學家精神進校園”活動,定期組織館長推介、專家導賞等引導性活動;開發(fā)“科技館里的科學課”系列科普活動,結合中小學生認知規(guī)律和學校教育教學需要,充分挖掘科技場館教育資源,研究開發(fā)涵蓋小學、初中、高中不同學段科技類等系列探究課程、活動課程,拓寬學生視野,豐富學生知識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強化優(yōu)秀項目示范引領,不斷推出科技場館青少年科技教育精品課程,重點培育一批科普場館展品資源與科學課程標準相結合的科學教育項目。

 ?。ㄗ髡呦等珖f委員,天津市教育委員會一級巡視員)

作者:孫惠玲     責任編輯:劉曉斯
Copyright 1996 - 2020 lengthl.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中國民主促進會
免責聲明 | 聯系我們 | 網站地圖 | 主編信箱
京ICP備0502631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502017823